十九大报告指出,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,促进国际产能合作,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、投融资、生产、服务网络,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。

数据显示,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额首次超过利用外资额,2016年达到1961.5亿美元,由2002年的全球第26位跃升至2016年的第2位。

全球化智库(CCG)研究编写的《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(2017)》称,在有利政策和获得海外资产的愿望驱动下,中国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各地“买买买”。据CCG的统计,仅仅是2016年上半年,中企海外并购的数量就高达456宗。

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2017年11月发布报告表示,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为572宗、总金额为977亿美元,同比2016年前三季度分别下降了14.8%和38.9%。

报告称,经过2016年大涨、交易数量翻了近4倍之后,2017年前三季度的增长步伐变得更加合理。

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服务部合伙人吴可分析认为,趋缓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内监管政策的引导和规范,另一方面亦受到海外审查和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。“2017年对于中国海外并购市场来说,是一个很好的调整期,预计2018年起,中国的跨境并购市场将会变得更加合理和有序,并在2020年前迎来新的高峰。”吴可说。

新一轮海外投资从能源领域转向高端技术

中国海外投资正在从能源领域为主转向高端制造、品牌、技术类投资。过去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较多的是资金、货物、服务,新一轮对外开放将更多关注人才、技术、创新能力的交流。中国经验、中国倡议、中国标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。

根据《胡润百富》的报告显示,2016年,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最集中的十大行业中,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能源企业,金融服务、文化娱乐、传媒、消费、半导体和医疗健康也成为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“新宠”。

德勤早前的报告也指出,事实上,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比较热门的目标行业正向实业转变。这几年,包括高端制造、新材料与汽车零部件,如美的收购KUKA、海尔收购通用电气白电业务等,都曾占据热点。而去年以来的一些消费行业的高端品牌也有不少海外并购动作,不过整体还是在向实业靠拢。

由此可见,未来中企想要成功转型产品结构,迈向高端软商品市场,海外并购将是企业需抓住的契机。通过并购重组、投后整合、技术引入及产品升级,中国企业最终才能够成功地转型为全球性企业。

抓住“一带一路”机遇

沿线投资大幅增长

在中国的海外投资中,近年来我国企业对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的投资可谓是一大亮点。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去年1至10月,中国企业对“一带一路”相关的53个国家新增投资111.8亿美元,占同期总额的13%,比前年同期增加4.7个百分点。

而来自英国汤森路透的数据同时表明,截至去年8月底,中国的整体对外并购规模比上年同期下降42%,而中国公司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的并购相关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。

律师事务所合伙人、公司和商业律师希勒里·刘指出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。他说:“最近我们在印尼、马来西亚和缅甸看到了许多并购活动。整个斯里兰卡、印度和孟加拉走廊也是热点地区,因为它连接着东方和西方。”

匈牙利企业家与雇主协会会长首席顾问彼得·劳伦斯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带来的机遇点赞。他表示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推进有利于提升匈牙利的商业环境,促进中国和匈牙利开展更多的经贸合作。

不是对外“撒钱”

“一带一路”是全球“合唱”

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去年11月在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刊文称,有论调认为,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,要用钱的地方很多,为何还要进行“一带一路”建设?投资“一带一路”会不会打水漂?

事实上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并非对外援助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也并非简单的对外投资。当前,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从出口、引资驱动向投资、创新驱动转型,争取产业行业标准与国际话语权日显重要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充分彰显中国的优势,正推动中国从靠拼劳动力、资源、资本、技术优势向标准、话语权、发展模式及创新优势转化。

中国模式在非洲大显身手:非洲第一条中国标准跨国电气化铁路,从设计、施工到运营,全都采用中国模式。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和蒙巴萨港口建设也是如此。

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也并非中国的独奏,而是世界的合唱。中国只是发起融资方之一,提供关键项目的种子基金,吸引国际金融市场融资,包括世界银行、亚洲开发银行等其他开发机构贷款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强调创新合作模式,尤其是融资模式,包括公私合伙、总承包EPC模式等,具有九大资金平台:丝路基金、亚投行、金砖银行、欧洲复兴开发银行、国家开发银行、中国-东盟投资合作基金(进出口行)、中国保险投资基金、中非产能合作基金(外汇储备,进出口行)、丝绸之路黄金基金。

针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开展跨国投资,德勤中国事务所副主席黎嘉恩表示,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存在差异,企业在“走出去”之前,一定要学习并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法律,寻找专业团队进行合作,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,理性地进行投资。

因地制宜

中国要做“投资智者”

《人民日报》在2017年早些时候曾发表评论员文章称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参与国中既有发展中国家,又有发达国家,应针对它们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,取长补短,互利合作,实现共赢。对于发展中国家,应注重利用其资源丰富、成本低廉的优势。比如,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铁路、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,通过推动这些国家中长期经济增长获得合理回报。又如,中亚一些国家缺乏水泥厂,中国帮助阿塞拜疆建设的水泥厂,不仅有力促进了该国基础设施建设,而且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发展。

对于发达国家,可以着重投资于先进的技术、产品、服务和商业模式,既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最先进的产业,也不排除一些传统制造业。

2012年,中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广西柳工收购波兰HSW公司工程机械业务单元,改变了后者连年亏损濒临破产的状况,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。从产业形态看,先进制造、TMT(科技、媒体和通信)、生物医药和消费等是中国经济当今最为活跃的领域。中国企业可以重点关注这些领域。同时,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,在世界寻找投资机会,促进产能合作和优势互补,扎实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